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续)

  • 2023年12月07日
  • 四书 大学 易经 格物 周易

——兼及“格物”之终极追求并与《易》之关系

  看到“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后,觉得有必要稍许补充一些内容。现不揣谫陋,简略撰述如下。

  "格物"这个主题非常的奥妙,足够写一本书。由于精力有限,本文仅"点到为止",也不打算铺陈太广。加上还有一个写作前提是,"格物"在学术史上是一个儒学术语,本文也限于儒学及与儒学密切相关的范围内。

  我已提出"格"的本义乃是用筛子(格子)筛物,名词作动词用,并指出该过程中具有的三个特点:去芜存菁、类族辨物、涵养工夫。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其更深层的内涵。

  从引申义上说,格物即观研事物(观物、研物、辨物)。而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和正确看待、对待事物(待物、正物、立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及作为人类的我们自己,也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要把我们自己放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从而寻找和确立"人"和"人生"的意义。

  如果仅仅是尽可能去客观地认识物理世界及物理之"我",那可以算是科学的范畴。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意义、价值而言,科学总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用筛子筛物"的过程中,自然不满足于把各种各样的物及其总和都格清楚了(虽然这是不现实的,姑且如此说)。中国之学问、思想文化、历史传统讲究三才之道,追求天人合一,并主张人在天地之中的参赞作用。在格物的同时,我们,"格者",必然是边格边思边立的,我们把自己放在"物"之中,在其中"周流六虚",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合太和、各正性命"。

  各正性命并不仅是正"他物"的性命,同样是正自己的性命。若他物之性命不正,则人类整体及个体之性命亦无法得正。反过来,若自己之性命不正,则他物、万物之性命亦无法得正。无论是他物还是自己,都必须认识到"天命之谓性",循着万物之性而深入,在深入的过程始终不忘中和之用,如此方可谓在正道上。而"修道之谓教",此即教育、教化之意义,也是这个世界或终极宇宙教给我们的。

  这也是在"用筛子筛物"的实际演示中自然而然能得到的启发。把筛子中的东西各归各了,这只是宇宙之诞生和演化;把筛子中的东西去芜存菁了,这只是社会文明之进程;把涵养工夫练得很深了,这只是人的心性之磨砺和不断自我超越。可是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这种复杂性仍然是无序的,缺少温情和生机的,更别说真理之畅通豁达。只有整个世界被我们相对正确地"建立"了,世界才会变得简单起来,才体现如《系辞传》所谓之"易知"、"简能"。而"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是我们持续格物并得以成功的保障。

  在"用筛子筛物"的"格物"过程中,自然是少不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没有这样的精神,世界不会向我们打开;也少不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没有这样的胸怀,世界装不进我们的心里。

  至于《易经》中的咸恒损益、既济未济等等,均与"格物"密切相关,《易传》中的诸多内容同样与"格物"紧密联系,兹不赘述。儒道两家本来就获益于易道颇多。从《易经》(本经)角度来看,儒(孔)道(老)两家若分家自立的两个小家庭,后来各自繁衍成大族。若要提高儒道修为,必须精研《易经》;若易学修为有限,则儒道两门学问的修为也上不去,到了一定程度,就有明显的瓶颈卡在那里,当然你自己可能觉察不到。

  又,我们现代生活中常说到"把电脑格式化一下",这个"格式化"也与"格物"有一定关系。通过"格式化"这个工作,可以让电脑运转得更好,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在"格式化"这个世界和自己呢?哪怕只是一个"观念世界"和"观念自我"。

  最后说一下,在"格物"的过程中,我们是离不开"经验"的,即使有时我们得益于"超验",但如果从无限广义的意义上看,"超验"也是"经验"的一部分,只是绝大部分人体会不了或无法接受而已。

  最后尤其说一下,《论语》中孔子数次提到其道"一以贯之",但从流传至今的所有典籍中,我们不能发现孔子直接给出的明确答案。且不论孔子的"一以贯之"是什么,在"格物"的全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天地人是分离的,串不起来的,融不到一块的,是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是可怕的。

  当然你可以有你的"一以贯之",他可以有他的"一以贯之",这个世界就像一本经典著作展开,与本体同样重要的还有参与者、解释者,从该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是解释学意义上的世界。

  只有在"格"中才能"致",只有在"物"中才有"知"。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世界本身,从不沉沦于虚空。真正虚空的是我们的"不格"和无知。

  我们要在深夜里噙着热泪。因为,"大明终始" 

  (林辉,2023年11月7日凌晨草就)

  来源:国学读书网 书仙笙 东治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