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马王堆帛书《周易》介绍
- 2025年01月19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昭力
昭力问曰:「【易】有卿大夫之义乎?」
子曰:「【师】之『左次』与『闲舆之卫』与『豶豕之牙』三者,大夫之所以治其国而安其君也。」
昭力曰:「可得闻乎?」
子曰:「昔之善为大夫者,必敬其百姓之顺德,忠信以先之,修其兵甲而卫之,长贤而劝之,不乘胜名,以教其人。不羞卑隃,以安社稷。其将稽诛也,咄?言以为人次。其将报□也,更一以为人次,其将取利,必先其义,以为人次。【易】曰:『师左次,无咎。』师者,人之聚也。次者,君之位也。见事而能佐其主,何咎之有?」
问「闲舆」之义。子曰:「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以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亲。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所疾,不作苛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砥,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闲舆之率,利有攸往。』若舆且可以闲然卫之,况以德乎?何不吉之有?」
又问「豶豕之牙」何谓也。子曰:「古之忮强者也,忮强以待难也。上政卫兵而弗用,次政用兵而弗先也,下政锐兵而后威。几兵而弗用者,调爱其百姓而敬其士臣,强争其时而让其成利。文人为令,武夫用图。修兵不懈,卒伍必固。权谋不让,怨弗先倡。是故其士骄而不倾,其人调而不野。大国礼之,小国事之,危国献焉,力国助焉,远国依焉,近国固焉。上政垂衣常以来远人,次政橐弓矢以伏服天下。【易】曰:『豶豕之牙,吉。』夫豕之牙,成而不用者也,又笑而后见。言国脩兵不战而威之谓也。此大夫之用也,卿大夫之事也。」
译文:昭力问孔子曰:「【周易】中蕴含的卿大夫的道理如何?」
孔子回答日:「【师】卦六四『师左次』、【大畜】卦九三『闲奥之卫』与【大畜】六五『豶豕之牙』,这三者讲得是大夫治理国家安定君主的道理。」
昭力问孔子曰:「可以听您讲讲吗?」
孔子回答曰:「昔日擅长做大夫的人,必敬重爱护其百姓有逊顺之德者,以忠信作百姓的表率。修治武器以保卫百姓,尊重贤人以劝勉百姓。自己不凭藉盛名,而教化百姓。即使自己职位低卑、远离天子王都也不以为羞辱,而安定社稷。在稽查督责时,必先发佈言辞以作为民众所应遵从的准则。……其将取利,必先取义作为人民所应遵守的准则。【周易】曰:『师左次,无咎。』『师』的意思,是把人民聚集在一起。『次』的意思,是由君主设立的次序准则。遇事而能辅佐其君主,有什麽灾害呢?」
昭力问【大畜】九三的「阑奥」之义。
孔子曰:「上等政治以德行卫国,次等政治以力量卫国,下等政治以兵器卫国。以德行卫国者必调和君臣关系,不以耳之所传闻败坏目之所亲见,不让权臣产生。卿大夫应和同其家庭中父子关系,以巩固亲情。奖励百姓劝善,用以禁止违背教令的行为。体察百姓的憎恶,不要有酷烈之心。因此大国因其力量强大而归附,而小国慕其德政而归服。不修建城郭,不磨砺兵器,而天下都归服。【周易】曰:『闲奥之卫,利有攸往。』设若战车操习熟练,可以保卫国家平安,况且以德行来卫国,安其社稷呢?难道不是吉之又有吉吗?」
昭力又问:「【大畜】六五的『豶豕之牙』,什麽意思呢?」
孔子日:「古时候凭藉强力的,仰仗其强力来对付危难。上等政治是有保卫国家的军队而不用,其次是用兵却不率先发动战事,下等的是使兵器锋利以显示威力。上等政治察验、修治兵器而不使用,调和其百姓而敬重其士臣,为百姓努力争取农时,而不占有百姓的收成利益。文人制定政令,武夫致力图谋。修治兵器不懈怠,军队必然强大。权谋不酝酿发生,不作首先构怨的一方。是故其国兵士强壮而不胆怯,百姓和顺而不鄙野。这样大国就会以礼相待它,小国恭敬侍奉它;危难之国向它进贡宝物,强大之国济助它;远方邦国依附它,邻近邦国和它关系牢固。上等政治君主垂拱无为而使远方人心归向,次等政治君主手执弓箭征服天下。【周易】曰:『豶豕之牙,吉。』野猪的锋利牙齒,虽然长成却不使用,先欢笑后相见。这是说国家修治兵器,但不作战,而是用于威慑。这就是大夫之用、卿大夫之事呀。」
·昭力问曰:「【易】有国君之义乎?」
子曰:「【师】之『王三赐命』与【比】之『王三驱』,与【泰】之『自邑告命』,三者国君之义也。」
昭力曰:「可得闻乎?」
子曰:「昔之君国者,君亲赐其大夫,大夫亲赐其百官,此之谓三诏。君之自大而亡国者,其臣厉以聚谋。君臣不相知,则远人无劝矣。乱之所生于忘者也。是故君以覆爱人为德,则大夫恭惠,将军禁战。君以武为德,则大夫薄人,将军□抵。君以资财为德,则大夫贱人,而将军走利。是故失国之罪必在君之不知大夫也。【易】曰:『王三赐命,无咎。』为人君而能亟赐其命,夫国何失之有?」
又问【比】之「王三驱」何谓也。子曰:「昔者明君□人以宽,教之以义,防之以刑,杀当罪而人服。君乃服小节以先人,曰义。为上且犹有不能,人为下,何无过之有?夫失之前将戒诸后,此之谓教而戒之。【易】曰【比】之『王三驱,失前禽,邑人不戒,吉』。若为人君驱省,其人逊戒在前,何不吉之有?」
又问【泰】之『自邑告命』何谓也。子曰:「昔之贤君也,明以察乎人之欲恶,【诗】【书】以成其虑,外内亲贤以为纪纲。夫人,弗告则弗识,弗将不达,弗遂不成。【易】曰【泰】之『自邑告命,吉』,自君告人之谓也。」
译文:昭力问孔子曰:「【周易】中有关于国君的道理吗?」
孔子曰:「【师】之『王三赐命』与【比】之『王三驱』与【泰】之『自邑告命』,这三卦爻辞中有国君的道理。」
昭力又问孔子曰:「可以闻听其中的道理吗?」
孔子日:「昔日治理国家的人,君主赐予大夫之俸禄,大夫赐予百官之俸禄,此谓君、大夫、百官三者相互劝勉。君主自大而亡国,臣子相聚以谋乱。君主与大臣不相知,那就无法勒勉远方的人民了,乱象就产生于君臣的相忘不相知。所以君主以爱人为德行,那麽大夫就会恭敬慈惠,将军也会谨慎于战事,不轻易兴兵。君主以武力为德性,则大夫轻视百姓,将军冒犯、忤逆君主。君主若以贪求资财为德行,那麽大夫就会轻贱百姓,将军就会追逐利欲。因此丧失邦国的罪责必定在于君主不知晓大夫的缘故。【周易】曰:「王三赐命,无咎。』作为人君屡次亲赐下属其俸禄的政令,邦国怎麽又有过失呢?」
昭力又问孔子:「【比】之『王[参]驱』,什麽意思呢?」
孔子日:「昔日明智的君主以宽容的态度抚慰民众,以礼义来教化民众,以刑罚来防备顽民,处决有罪当死的人,这样民心才会服从。君主在小节上也勤勉认真,修德不已,这就叫做义。就服小节来说,高高在上的君主尚且犹有不能践行的,何况地位卑下的民众,怎麽会没有过错呢?前面犯过错,人君当告诚其以后不要重犯,这就叫做教导告诫。【周易·比】卦爻辞『王三驱,失前禽,邑人不戒,吉』,是说作为国君如果能鞭策监督民众,提前训导告诫他们,怎麽不会吉利又吉利呢?」
昭力又问孔子日:「【泰】卦上六『自邑告命』,什麽意思呢?」
孔子曰:「往日的贤君,都是明察人的好恶,用【诗】【书】来助成自己的所思所虑,对外尊贤、对内亲亲以为纲纪。君主若不告诚民众,则民众不知正道;不引领民众,则民众不能达于正道;不以正道引导民众,则民众不能有所成就。【周易·泰】卦上六『自邑告命,吉』,是说来自君主告诚民众的意思。」
·昭力问先生曰:「君、卿大夫之事,既已闻之矣,【易】或又有乎?」
子曰:「士数言数百,犹有所广用之,况于【易】乎?【比】卦六十有二,终六合之内,四物之卦,何不有焉?【旅】之『潜资斧』,商夫之义也。【无妄】之卦,邑涂之义也。『不耕而穫』,农夫之义也。『良月几望』,处女之义也。」
译文:昭力问孔子曰:「君、卿、大夫三者之事既已闻,【周易】此外还有其他之义否?」
孔子曰:「士数屡言,算起来成百上千,尚且有广泛的作用,何祝对【周易】来说呢?【周易】除【乾】【坤】两卦外有六十二卦,穷尽天地四方之内,是概括四方万物的卦,什麽不包括拥有呢?【旅】卦的『潜斧』,说的是如何做商人的道理。【无妄】之卦,说的是如何做邑里长官的道理。『不耕而获』,说的是如何做军人的道理。『良月几望』,说的是如何做处女或:身处女子,作为女子的道理。」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