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国工厂》没有结局 谈几点粗浅的感想

  最近《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比较火,就抽空看了看,让人陷入沉思。这部纪录片反映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要深入去谈,可以写几本书了。所以,就简单谈几点粗浅的感想吧。

  1、全球化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市场的全球化导致客户越来越下沉,价格越压越低,而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实际上是把工厂开到成本低的地方去,主要是工资要低。一开始,这个全球化感觉很好,但是现在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供应链的顶端,特别是美国,一下子把太多的低端供应链移出去,却没有很好的产业去承接闲下来的劳动力,导致失业,而让习惯了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再回来,就不可能发以前那么多工资了,而且劳动强度比以前也要大很多。这就是《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所描述的场景。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全球的低端供应链主要转移给了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收入水平和产业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不管是工人还是老板,已经不甘于再做这么低端的活了,得谋求更高的工资和赚取更多的利润,那就得夺取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这就产生了新的麻烦,原来的产业链上游愿意吗?拱手相让吗?

  2、失业的问题就摆在那里,到底主要责任是谁的?企业、员工、政府?作为企业,如果活不下去了,那么员工失业不失业也顾不了了。而员工呢,这个社会总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人存在,提升自己,到了一定年龄,也不能抱什么希望了,那么也负不起什么责。最终,政府作为掌握整个社会平衡的裁判,是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在《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里,我隐隐感觉政府其实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赚大钱的公司都很少雇人了,政府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实现充分就业,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政府必须用税收去再平衡,让老板们愿意多雇人,设立一个公司人均利润水准线,高于水准线,就多缴税,少于水准线,就少缴税,雇人少的,利润高的,多缴税,雇人多的,利润低的,少缴税。要让多雇人的企业更容易赚钱,否则,只有道德修养高的老板才会自觉多创造就业,那是很难解决失业问题的。在这个纪录片里,那么多工人没企业接手,工厂都关门,开到工资低的国家去,新工厂来了也把工资给的很低,而且很多人还是没工作,另一方面,美国有很多企业很挣钱,人均利润很高,政府是不是应该对特别挣钱的企业加大税收,而用免税少缴税去吸引多雇人的企业来解决失业?

  3、我们注意到,在《美国工厂》纪录片的最后,曹德旺感叹,自己这辈子所做的到底是功还是过?到他这个年龄和境界,也难免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说,曹德旺事业做这么大,功肯定是有的,过也一定有。所以,我觉得是功过相抵,等于零。为什么呢?功方面,他搭建了这么大个企业平台,养活了那么多员工,交了那么多税,做了那么多公益,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也让更多的人用得起汽车玻璃。过方面,他刚好碰上全球化产业链转移浪潮,凭借自己的管理智慧,把一群低端劳动力,以廉价的手段,把人当机器,准军事化运作,实现最大产量,获得不菲的利润率,称为经济效益。这个从短期看,有经济和社会价值,毕竟养活了这些人,他们将来在这个起点上,有了提升的基础。但从长远看,没什么历史价值。其一,核心竞争力没有,廉价劳动力也不好意思拿来炫耀。其二,所做的也不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人要自由、要高工资、要创造性,而这样的公司要实现生产效率显然要限制自由,控制工资水平,也没什么创造性,就是流水线。还有一个,对环境怎么样?如果不可持续不可循环肯定不好。

  来源:友有星球 作者:故海(转载请注明出处,至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