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知之与感受力

  人是一个感受体,生来感受力不同,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什么意思?生来就能感知万物之理的有上等智慧;通过学习,主动借助他人启发而感知到万物之理的有中等智慧;被迫不得不学习,这是更低等的智慧;遇到困难还不知道学习的人,那就是最下等的了。

  感受力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禀赋,感知万物的能力;一个是先天和后天养成的志。无志,不可久也。

  这个世界上,生而知之的人几乎没有,儒释道创始人应该说都经过了一番学习。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老子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周朝图书馆管理官,大概率是经过了一番博学的。

  而孔子在《论语》述而篇里明确地说了他不是生而知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儒释道三家的创始人虽然都是经过了一番学习才感受到万物之理,但他们的感受力确实非同一般,几乎相当于生而知之了。

  那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呢?

  好像是没有可靠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开篇,对黄帝的描述是最符合生而知之的。原文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确实是太厉害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描述是否是溢美之辞。

  来源:国学读书网 书仙笙 作者:故海于杭州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