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 2023年11月28日
  • 四书 大学 易经 格物 周易

  近日,我们几位在浙学友相约去看林辉先生。先生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深居简出,箪食瓢饮,每日看书到深夜。

  期间,一位学友向先生提了个问题,"格物致知"中的"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这个"格"究竟作何解?自己搞了很久仍然不是很清楚。

  先生笑着说:你没搞清楚太正常了,朱熹、钱穆都没搞清楚呢。历代学者说法不一,甚至可以说争了几千年了。

  先生:其实"格"是个名词,是一种物品,这里当动词用。不管是当名词还是动词,我们现在有些地方仍然在使用这个"格"字,当动词用时,我们经常讲把某个东西"格一格"。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学》这本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格"的本义。

  学友:那到底是什么?

  先生:就是木或竹做的格子,有各种形态、各种作用,其中一种通常就叫"筛子",你们知道吗?如果是农村地区出来的,一定知道。

  先生:你们用三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这个"筛"对应的"格物"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咱们老祖宗用字是很讲究、很精到的。

  几位学友各自谈了自己的理解。先生表示大家理解到了一点,但不到位。于是先生就为我们作了深入、透彻的具体讲解。

  先生: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这种认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种事物、事件、现象的表象、特征、属性、本质的认识,可以说主要是在"器"和"个体"的层面;二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包括对其中的精神、规律、原则、方法、组织的认识,以及整体与局部、个体的三者彼此关系,总体上属于"道"和"形而上"的层面;三是对自我的认识。

  先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婴幼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有个认识的积累和学习过程。相对而言,越趋向年幼,认知水平越低。即使都是成年人,各人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先生:同一个世界呈现在一群成年人面前,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各人的认知是不同的。有些成年人并不是不认识眼前世界的各种颜色、物态、事件,但是缺少清晰的分辨力、鉴别力和穿透力,甚至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的,包括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所以在这些人的脑眼中,世界其实是一团的,世界的丰富性、层次感、空间感、质感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展开。也意味着各种事物的独立性和世界的整体性都没有得以建立。

  学友:这跟"格物"或者说和"用筛子筛物"有怎样的关系呢?

  先生:用筛子筛物(可以有多种动作)有好几种作用,一是去芜存菁,比如把灰尘、细小的杂物、废物筛掉、扬掉、遴别出来,这点可以引申到是非善恶美丑贤愚等等的分别,但要注意不要有过强或狭隘的二元对立的那种价值判断和道德感。

  先生:二是分门别类,一个筛(或筐)里面有好几种东西混杂在一起,如果抖动筛子的时间足够长、足够有耐心的话,这些混杂的不同东西会按照"物以类聚"的方式各归各地聚在一起,清晰出来。你们都跟我学过《易经》,还记得《同人卦》的《大象传》怎么说的吗?

  学友:好像是"君子以类族辨物"。

  先生:记性还不错。"类族辨物”不仅有它的义理上的内涵,也包含了方法论。无论是义理还是方法论,"类族辨物"都是我们认识世界、进入世界的必要途径。

  学友:那《乾卦》的《文言传》还讲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还有《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跟这个"用筛子筛物"有关系了。

  先生:你这领悟力还可以。所以这里还包括了一个方面,就是做学问、做人的"涵泳工夫"。用筛子筛物,有的人只是在干活,有的人却能一边干活一边从中悟到道理,不停地筛,多次筛,变着法子筛,豁然大通。

  先生:总而言之,这个筛子里面的所有东西连同筛子及拿着筛子筛物的人在内,代表着整体;筛子里的各个东西代表着个体、局部;筛子是学习和思维工具,人是观察者、参赞者。筛的过程就是分门别类、去芜存菁、坚持深入、观察参与的过程。这就是"致知"的内容和方式。无论是"格物"还是"致知",关键都在那个拿筛子的人,即自己。某种意义上,格的不是物,格的是自己。当然不光是自己,自己、外物,连同整个宇宙都被一起格了,具象与抽象、物质与精神也一并格了。所以后面的"知"必须是流动的、灵性的、有情有义的甚至透着真理的光芒的,而不仅是平面的知识和学问。

  先生:而朱熹没理解"格物"本义,其"格物"首先追求的是我前面讲的认识这个世界的三个方面内容中的第一方面,即"器"和"个体"。诸先贤也都讲的是各自理解中的引申义。王阳明按着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思路去对着竹子格几天几夜,当然是格不出来了。如果阳明先生知道"格物"的本义,去拿着筛子筛东西,以他的智慧,可能很快就明白了。

  学友:先生您还是早点出书吧。

  先生:出不出书不重要,再说写书出书要花很多精力和不少钱,我看书都来不及,哪顾得上写书,出版与否对我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事。你们听我唠叨,对你们有帮助就好,比出书更有意义。

  (本文由几位学友中的孙学长执笔并上传发布,经诸位学友传阅校订)

  来源:国学读书网 东治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