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四十、五十还默默无闻,就要学会低调了
《论语·子罕篇》里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句话,孔子把人生大概分为了两个阶段,以四十为分水岭,考虑到个体差异,至多延到五十岁。四十岁之前,叫年轻人,后生,是可畏的,要敬畏。因为年轻人正好是创造潜力爆发的时候,变数多,我们难以预知。
而到了四十、五十岁,体力开始迅速下滑,阅历虽丰却心志趋向固化,人以群分,越来越闭环。此时还默默无闻,随着活跃度降低,际遇越来越少,基本上难有爆发力和突破,也就没什么可敬畏的了。
我们看孔子本人,30岁左右就小有名气了。此时,可以叫少年得志,后面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各种玩法。事实上,后来的孔子也是屡试不顺,但还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传道授惑。
而一个人如果四十、五十岁,还没名气,或者只是小有名气,后面的时间就少多了,精力也消退了,选择也就非常被动。机会稍纵即逝,甚至已经没有机会,或者即便有个机会,完全不允许试错,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说,四十、五十还默默无闻,显然是错过了人生的窗口期,很被动,要学会低调,因为时已不在我,势则弱。
人的一生,时间是固定的,及时比努力更重要。生逢其时,事半功倍;生不逢时,事倍功半。
《论语》里也多处提到时和命。
所谓:时也,命也。时的内在方面,代表做什么事情都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外在方面,表示做事情要顺应外部环境,也就是时代的平台。一个人的能力显然是微不足道的,若能顺势而为则可惊天地,泣鬼神。而命,也包括两方面:内在的是起手,代表一个人的家庭根基和成长小环境。外在的叫运,一生会遇到什么,以及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因人而异的。内外相交,最终形成不同的人生命运。但总体上,命运又受限于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时代大环境。
来源:《书仙笙》国学读书网 作者:故海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