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本:孔子提出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

  《论语》一书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仁,如果不搞清楚仁,就难以弄清楚整本《论语》。所以,对孔子提出的这个仁字,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基本得出一些可能有些新意的论点,希望有助于论语的正本清源。

  一、孔子弘仁

  仁这个字从古文字材料看,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也就说,孔子即便不是仁字的发明者,也是赋予仁字最大内涵的人。应当说,现在我们所看到和理解到的仁可能大部分要归功于孔子的倡导。

  二、表意之仁

  仁的造字构成是尸和二,后来演变为人和二。不管是尸还是人,都指向人,要么是活着的人,要么是死了的人。总之,仁所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人本身。而二源于周易的阴阳,二表阴,阴中有阳,有阴即有阳,就是阴阳。因此,仁所要表达的第二层意思就是人为阴阳一体,阴阳共生。所以,我们能明白,为什么孔子要提倡仁——就是要意识到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阴阳共生,只有和谐相处,与人为善,爱人爱己,才能生生不息,你好我好大家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个意思。

仁的字形演变

  当然,《说文》古文中还提到仁为忎,上千下心,意思差不多,就是说人不要光顾着自己这一个心,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心,要共处,所以叫仁。

  总之,仁从构字上比较早地提出了人类是一个整体的哲学思想观,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我们是以整体观去思考世界,个体要服从于整体,整体为大,个体为小。当然,不是说我们这个文明不重视个体,而是个体只有在照顾到整体,个体才能安好。

  三、法物之仁

  仁之所以被圣人定义为人之根本和内核,是因为他们观察到,植物果实的内核藏着发芽的种子。从天人合一去看,果实之核仁、人之仁心蕴藏着生命的密码,生生不息的种子。

  四、仁的内涵

  狭义讲,仁的内涵就是对人作为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底认同——可怜,可爱,可贵,可敬。

  人作为不大不小的生命是脆弱而可怜的,一副皮囊包着骨架,再有一滩血,随时可能一命呜呼!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体,还有一气尚存,他就活蹦乱跳的,甚是可爱,活着是多么美妙啊!更为可贵的是,人还不同于其它生命,他有思想和创造力,所以赞扬“人为万物之灵”!而更加可敬的是,同样是人,却千差万别,有的人生存艰难,有的人能弘道,可创惊天伟业,这种天壤之别太值得敬畏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因人之可怜而怜惜,可爱而互爱,可贵而珍重,可敬而敬畏。并且这种观念如“果中之核”,坚不可摧,必须固守,如“厚重之山”,笃实沉稳。

  广义讲,仁的内涵就是万物皆有灵,皆是生灵,皆是宇宙的一分子,对万事万物皆要有深刻理解和彻底认同。

  五、仁之体、用

  仁其实是孔子提出的一套“天人合一”宇宙观。当然,着重阐述的是人类社会的治理问题。

  具体就是仁的本体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底认同。达到仁也很简单,就是时时刻刻心里想着仁这个本体,主要在于心性的修炼。这就是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了仁这个本体,仁之用就水到渠成了。

  所谓仁之用就是用仁之道去建立人类社会的秩序和宇宙(万事万物)的秩序。

  在《论语》里,对于仁之用描述得很多。总体意思就是理解了一切生命和万物的存在和意义,每个人就应当本分、节制和保持边界,也即中庸。具体表现就是礼乐文化等等,最终达到人人生而各得其所,不逾矩。

  来源:国学读书网 作者:故海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