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义理术数200部古籍典要
易学经典(49部):41 周易浅述-清-陈梦雷
《周易浅述》是清代学者陈梦雷所撰的易学著作。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是福建闽县人,也是清代早期著名的学者和文献学家。他资质聪敏,少有才名,十二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康熙九年成进士,后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他一生编著繁富,传世作品包括《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闲止堂集》、《周易浅述》等。
《周易浅述》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主,同时参考了王弼的《周易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苏轼的《东坡易传》、胡广的《周易大全》以及来知德的注解。陈梦雷在书中对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周易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己意以明之。他主张《易》之义蕴不出理、数、象、占,并认为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因此其解《易》以明象为主。
此外,陈梦雷的名字寓意鸿鹄之志、名扬四海、美好、浩大,给人感觉美好、外向、勤奋。其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深厚造诣,使得《周易浅述》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对后世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是清代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了其深厚的易学造诣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对于研究《周易》以及清代易学发展的学者来说,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易学经典(49部):42 周易尚氏学-清-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是清代学者尚秉和所著的易学著作,是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的注释。尚秉和继承了象数学的传统,认为《易》辞皆观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释《易》。他除了依据《易傅》所取象外,还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特别是《易林》中研究了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并提出覆象、半象等说法,用以解释《周易》。
尚秉和(1870年-1950年),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他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尤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尚秉和晚年习《易》,针对前人之误解重新注释《周易》,创立了“周易尚氏学”。
在《周易尚氏学》中,尚秉和批判了郑玄的爻辰说和虞翻的爻变法,并坚持认为《易学经典》的卦爻辞均从象中来。他在“说例”一节中明确指出:“故读《易》者,须先知卦爻辞之从何象而生,然后象与辞方相属。”全书二十卷,均在诠释易学经典之卦爻辞由何象而来之经过,是象数派易学经典学的经典著作。
总的来说,《周易尚氏学》是尚秉和在易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其独特的象数解释方法和深入的卦爻辞解析,为后世学者研究《周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尚秉和的易学思想和象数派易学的特点,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修行。
易学经典(49部):43 周易述-清-惠栋
《周易述》是清代学者惠栋所著的易学著作,共计二十三卷。惠栋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藏书家,其学问渊博,精通训诂,工于诗词,学识以详博见长。他一生致力于汉学的研究和传播,是吴派汉学的代表人物。
《周易述》是惠栋对《周易》的经典诠释,其主要特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汉学底蕴。惠栋在书中坚持唯汉易是从的原则,主要采纳汉儒的学说,特别是荀爽、虞翻的注解,同时也援引了郑玄、宋咸、干宝等诸家之说。他对于经传中的疑难之处,进行了深入的考订和诠释,力图恢复汉易的原貌。
在《周易述》中,惠栋展现了他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通过精细的解析和独到的诠释,使得《周易》的深奥之处得以显现,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同时,他也批判了宋人对于《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学说的误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宋易的偏向。
然而,惠栋在《周易述》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他固守汉儒的易说,没有充分吸收和借鉴后世易学的优秀成果,导致他的注解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保守和局限。这也使得一些学者对他的学术成就产生了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周易述》是惠栋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汉学易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汉学底蕴仍然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过阅读和研究《周易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惠栋的易学思想和汉学特点,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修行。
易学经典(49部):44 周易新讲义-宋-耿南仲
《周易新讲义》是宋朝学者耿南仲所著的易学著作。耿南仲,字希道,开封人,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学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政治生涯中也有过显著的表现,曾任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等职。
《周易新讲义》作为耿南仲的易学代表作,充分展现了他对《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全书共分为十卷,内容涵盖了《周易》的各个方面,从卦象、爻辞到义理、象数,都有所涉及。耿南仲在注解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得《周易新讲义》成为一部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易学著作。
在注解风格上,耿南仲注重通俗易懂,力求将深奥的易学原理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他通过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周易》的思想精髓。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实践应用,认为易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指导人们生活和修行的实用工具。
耿南仲的《周易新讲义》在宋朝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易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易学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研究宋朝易学以及耿南仲学术思想的人来说,《周易新讲义》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总的来说,耿南仲的《周易新讲义》是一部具有深厚学术底蕴和鲜明个人特色的易学著作。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耿南仲的易学思想和宋朝易学的特点,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修行。
易学经典(49部):45 周易--佚名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其成书时间大约在西周初至晚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该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卜筮和自然观念,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石。
《周易》的核心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系统。八卦由三个爻线组成,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道德观念。六十四卦则是由八卦的组合形成,每个卦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解释。通过变动爻线的位置,可以得到不同的卦象和解释,用以预测和解读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周易》还涉及了阴阳和五行观念,阴阳代表着相对的对立和平衡,五行则代表着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观念被应用于卦象的解读和预测中。此外,《周易》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通过解读和掌握《周易》中的变化,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预测未来的变化和指导自己的行动。例如,《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最基本对立统一的概念,它强调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这种观念对后世哲学和自然观察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占卜与预测、伦理道德等方面,还影响了学术研究。自古以来,众多学者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解释和注释,进一步推动了易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周易》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古代典籍,它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预测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易学经典(49部):46 周易音义-唐-陆元朗
《周易音义》并非由唐代陆元朗所著,实际上它的作者是唐代陆德明。陆德明是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他撰写的《周易音义》是《经典释文》一书的第二卷,对《周易》中的汉字读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标注。例如,他解释了“乾坤”二字中“乾”字的读音,标注为“竭然反”(即反切法,留头留尾去中间),读音就是jiàn(音键)。
易学经典(49部):47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是唐代孔颖达所撰的易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汉族易学著作。该书是对《周易》这部经典作品的注解和阐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他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经学家、大儒、易学家,少年时便跟从刘焯学习。孔颖达在经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注解和阐释往往能够揭示经典中的深奥之处,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
在《周易正义》中,孔颖达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他还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了“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孔颖达对《周易》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此外,《周易正义》不仅是对《周易》本身的注解,还融合了众多经学家的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了疏证,并对注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注解。这使得该书成为了一部集大成之作,为后世学者研究《周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易学经典(49部):48 周易郑康成注-宋-王应麟
《周易郑康成注》是宋代学者王应麟辑录的易学著作。这部著作基于汉代郑玄(字康成)对《周易》的注解,但由于郑玄的原注在南宋时期已经亡佚,王应麟便从其他典籍中摘出郑注的内容,辑成专书。
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博学多才,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并对掌故制度有深入的研究。王应麟的辑佚工作不仅使郑玄的《周易注》得以保存,也大力推动了辑佚这种文献学方法的发展。
在《周易郑康成注》中,王应麟按照《易学经典》的六十四卦顺序逐卦排列,前列卦名,后列辑录的内容。有的卦辞前为经文,后为注文;有的则只列注文。王应麟在辑录过程中尽量保留了郑玄的原意,并在必要时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
该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意义,更在于其对后世的影响。它使得郑玄的易学思想得以传承,并为后世的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同时,王应麟的辑佚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于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周易郑康成注》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著作,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易学以及南宋时期的文献学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易学经典(49部):49 子夏易传-春秋-卜子夏
《子夏易传》是中国的一部古籍,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卜子夏所撰。卜子夏,名商,字轲,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早的一位,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成为孔门弟子中最为孔子所信任的两个人之一。他对孔子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并致力于家书、诗文的研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他生性温和,善于尊重他人的利害关系,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然而,关于《子夏易传》的成书时间及其作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尽管序中提到子夏姓卜名商,为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但今所传十一卷本并非完全由子夏所撰。据考证,今本《子夏易传》可能始于唐代的张弧,并非完全出自子夏之手,而是众多学者共同创作的结果。
此外,虽然《子夏易传》在易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成书过程的复杂性,后世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子夏易传》时,需要谨慎对待其中的观点和解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的来说,《子夏易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易学著作,虽然其作者和成书过程存在争议,但其对于理解和研究《周易》等经典文献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共2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