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讲《大学中庸》实录(第一讲)

  • 2024年01月20日
  • 大学 中庸

  “自性而生”,自性哪里来的?天性里面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自己去努力?“自”字也可以当作动词看,自性的“自”就又成了“明明德”的第一个“明”。

  “明明德”,不从外入,要看自己努力的。努力的过程少不了学习,少不了书本和老师,当然少不了自己的思考、修正、立志。

  《周易》被作为儒家经典,主要是有了“传”之后,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也来自《周易》,还有一部分来自商朝的《易》。

  《周易》的“传”据说是孔子写的,至少其中一部分,比如“文言”、“彖传”被大家公认为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我知道你们中有不少人在学习《古文观止》,大家可能忽略了孔子的文笔。

  孔子真是大宗师啊,没有一个文学家和他比的,你们读《周易》就明白了。尤其是“乾卦”相关的,简直就是龙言龙语啊。

  《周易》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段文字里面有个“大明终始”。什么是大明,大明就是大道,大道就是明德。

  我们平常说“道”,包括了客观事物、客观规律,但是这些仍然还不是更根本的。

  更根本的是客观规律中的精神,生动的、有能量的、善意的那个东西。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具有生命力和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明德。

  明德使人成为人,使世界、宇宙变得有价值、有温度。

  我们再看下西方的。

  《旧约•创世纪》第1章:“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我们看看上帝(GOD)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祂徘徊转了一会,第一个想法是:要有光。做的第一件事,是有了光。

  这里的光,英文就是light,这就是明。

  从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说,宇宙、天地、人类,要获得源起的意义,就是先要有明。

  但如果上帝自己不具有明,或者说不具有明的主动性,如何想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呢。

  我们看看日本。

  日本的天皇是自称太阳神的后裔,是从西边大陆过去的。太阳就是明,最近的明。

  “学”这个古字,就有觉悟的意思在内。

  觉悟就是明。

  我们分析、感受了明明德之后,就很好理解“在亲民”了。

  朱熹的意思是,程子说亲民应该是新民。

  我们不能说程子或朱子错了。

  新民没有亲民的内涵丰富,没有亲民那么更贴合《大学》的主旨,以及上下文的关系。

  这个世界,新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

  “新”更多是主动的、自然的。不是靠王者或在野者去推动的。

  王者推动就成了革新,在野者推动就成了革命。革新和革命不是需要经常进行的,也不能如此。

  亲民已经包含了新民,但是新民包不了亲民。

  明明德,就必然会走向亲民。

  不亲民,就无法成为明德,更无法去明明德。

  仁者爱人。仁者必须亲民。统治者不亲民,统治就会成问题。

  佛家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要破除我执,要放下分别心。大家是没有区别的,是完全平等的。

  不要看长得不一样,社会身份、学历财富不一样,因而有了分别心。

  《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求佛法、寻自在,要在世间寻求,在世间寻求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是这个大旨。

  《诗经•大雅•烝民》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众民,众生,都是天生的,都好懿德,都能秉彝。哪能觉得自己高贵、聪明,别人低贱、愚笨呢。

  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大学》:“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

  十六个字,大致讲了11个,最后5个字是”在止于至善“。

  这五个字,历来分歧也不少。但好在没有根本性的大出入。

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