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讲《大学中庸》实录(第一讲)

  • 2024年01月20日
  • 大学 中庸

  重点是两个字,一个是关于”止“字,一个是关于”善“字。

  《说文》:“善,吉也。”

  善的本义应该是美好的意思。

  《论语•八佾》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的“善”也是美好的意思。

  《论语•述而》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兼具“美好”和“善良”的意思,可以综合为“美善”。

  《孟子•告子上》里面,孟子的回答中有一句“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里的善主要是指善良。

  孟子讲的“四心”其实也是讲善。

  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善,主要含义是这两种:美好,善良,可以合称“美善”。

  所谓至善,就是最善的境界。

  大部分人都把止于至善的“善”理解为现代语境中的“善良”,差不多也行。

  善字的正体字(繁体字)其上部(即主体)是一个“羊”字。

  羊是美好的,既供给人类食物(尤其是游牧民族或人类的游牧阶段),也用于献祭。

  《旧约·创世纪》就讲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亚伯就是牧羊的,被种地的该隐杀了。

  实际上,这就是《旧约》里最早的献祭。与羊有关。只不过这个“献祭”是体现了人分离后的恶,不是美好的。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止”。

  止在后面的章节中有引用多处典籍以说明。

  止就是栖息,以之为居所。

  那么“止”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要知道目的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寄托。

  也就是要明白人生的追求,生活的意义,人在社会中的自我认识与定位。

  茫茫然的,不明道,不拥有明德,是不知道方向和目标的。

  知道了之后,还要安于它,享受它,不断进步。

  要明白至善不仅是善良,还是美好,没有止境的,要不断地精进。

  王阳明说这个至善就是良知,止于至善其实就是致良知。

  如果把良知作为美善的本体,那么,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就像我们想要来一场旅行,很多年没旅行了,一直忙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劳顿。终于可以有时间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在全国或全世界各地选个地方,选哪里呢?除了考虑现实经济问题,主要还是寻找跟自己精神内心切合的地方。

  选好了之后,也去了,比如呆在巴厘岛。是否就下了飞机,住进酒店后不动了呢?肯定不是,要走走,哪怕走到沙滩上晒太阳也是一种动。

  这个走动、享受,其实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要在事上磨。

  在事上磨,就是亲民。

  通过“亲民”这个“在事上磨”,最终磨的是自己的明德,也实现了明明德。

  所以王阳明说三者是一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一体的。

  三个组合部分,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叫大学之道,缺一不可。

  学习《大学》,深刻领悟这十六个字对现实有没帮助呢?肯定太重要了。

  它告诉我们要立志明明德,在明德指导下为人处世,在明明德指导下做事业,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才有可能做强做大,至少做得踏实、问心无愧。

  最大的病是心病,心病导致器官疾病。最严重的是精神病,是人格分裂。

  把握好《大学》开头这十六个字,保证你人生过得舒坦。

  其它都是技术层面,技术层面就技术解决,都是好解决的,实在不行,换个解决办法和途径、环境。

  只要你的明德还在,只要你还继续明明德,你就是幸福的。幸福的就是快乐的。后代子孙都会好的。

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