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义理术数200部古籍典要
易经术数(146部):91 青囊奥语-唐-杨筠松
《青囊奥语》是唐朝风水大师杨筠松所著的一本古代玄空堪舆术著作。全文仅137字,语言隐晦,皆为秘语,历史上很多风水宗师都曾对该经作过注解,但皆有不尽人意之处。
这本书深邃无穷,是玄空风水五经之一,其他四经为《青囊经》、《青囊序》、《天玉经》和《都天宝照经》。它与其他四经以及杨公的另外四篇经文《撼龙经》、《疑龙经》、《天宝秘籍滴滴经》和《都天宝照经》一同,构成了杨公堪舆文化的伟大著作,称为“杨八篇”。这八篇经文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前后应证,是衡量真假杨公堪舆文化的尺度和标准。
书中详细解读了风水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如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山水的吉凶祸福等。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风水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如颠倒顺逆、金龙一经一纬等,这些都是风水实践中的重要指导。
《青囊奥语》以其深奥的内容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风水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风水学的重要经典,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原文:
青囊奥语
坤壬乙,巨门从头出,
艮丙心,位位是破星,
巽辰亥,尽是武曲位,
甲癸申,贪狼一路行,
左为阳,子癸至亥仁,
右为阴,午丁至巳丙,
雌与雄,交会合玄空,
雄与雌,玄空卦内推,
山与水,须要明此理,
水与山,祸福尽相关,
明玄空,只在五行中,
知此法,不须寻纳甲。
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
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
认金龙,一经一纬义不穷;
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第一义,要识龙身行与止;
第二言,来脉明堂不可偏;
第三法,传送功曹不高压;
第四奇,明堂十字有玄微;
第五妙,前後青龙两相照;
第六秘,八国城门锁正气;
第七奥,要向天心寻十道;
第八裁,屈曲流神认来去;
第九神,任他平地与青云;
第十真,若有一缺非真情。
明倒杖,卦坐阴阳何必想;
识掌模;太极分明必有图;
知化气,生克制化须熟记;
说五星;方圆尖秀要分明;
晓高低,星峰须辨得玄微;
鬼与曜;生死来去真要妙;
向放水,生旺有吉休囚否。
二十四山分五行,知得荣枯死与生;
翻天倒地对不同,其中密秘在玄空;
认龙立穴要分明,在人仔细辨天心;
天心既辨穴何难,但把向中放水看;
从外出入名为进,家内财宝积如山;
从内生出名为退,家内钱财皆尽费;
出入克入名为旺,子孙高官尽富贵;
脉息生旺要知因,龙歇脉寒灾祸侵;
纵有他山来救助,空劳禄马护龙行;
劝君再把星辰辨,吉凶祸福如神现;
识得此篇真微妙,又见郭璞再出现。
译文:
《青囊奥语》:
坤壬乙,从这里开始是巨门的方位,
艮丙辛,这些方位都是破军星的位置,
巽辰亥,这些地方全部是武曲的方位,
甲癸申,贪狼星就沿着这一路行走。
左边代表阳,从子癸到亥壬都是阳位,
右边代表阴,从午丁到巳丙都是阴位。
雌与雄,这两者在玄空中交汇融合,
雄与雌,在玄空的卦象中推算它们的关系。
山与水,必须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水与山,它们的祸福是紧密相连的。
要明白玄空的奥妙,关键就在五行之中,
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不必再寻求纳甲之术了。
颠倒来看,二十四山都有珠宝般的吉地;
顺逆而行,二十四山也可能有如火坑般的凶地。
识别金龙,一经一纬的义理无穷无尽,
运用得当,就需要高人来施展其妙用。
第一重要的是,要识别龙脉的行进与停止,
第二要说的是,来脉和明堂的位置不能偏离。
第三法则是,传送和功曹的星宿不能高过主星,
第四奇妙之处在于,明堂十字处有着微妙的玄机。
第五的妙处是,前后的青龙相互映照,
第六的秘密是,八国城门的布局锁住了正气。
第七深奥的是,要向天心寻找那十条吉线,
第八要裁夺的是,水流的来去要曲折流畅。
第九的神妙在于,不论地形是平坦还是高耸入云,
第十的真谛是,如果有一点缺陷,那就不是真正的吉地。
明白了倒杖的法则,卦位的阴阳就不必再细想,
认识了掌模,太极的分明就一定有图示。
知道化气的原理,生克制化的关系要熟记在心,
谈论五星时,要清楚方、圆、尖、秀的形状。
了解地势的高低,星峰的玄微之处要仔细分辨,
鬼星与曜星,生死来去的真义要精妙掌握。
确定放水的方向时,生旺的方向是吉利的,休囚的方向则不宜。
二十四山各有其五行属性,要知道它们的荣枯生死,
翻天倒地的变化各不相同,其中的秘密就在玄空之理。
认龙立穴要分明,关键在于人能否仔细辨别天心,
一旦天心辨别清楚,找穴位又有何难?只需看准向中放水的方向。
水从外向内流进是吉利的,家里的财宝会堆积如山,
水从内向外流出则是不吉的,家里的钱财会耗尽。
水流的方向如果克制了进水的方向,那是旺相,子孙会高官厚禄,尽享富贵,
但如果山脉的脉息生旺不得当,就会引来灾祸,
即使有其他的山来救助,也只是徒劳,无法真正保护龙脉的行走。
我劝你再仔细辨别星辰的吉凶,它们的祸福就如同神明显现一般明显,
如果你能识得这篇文章的真正奥妙,那你就会像郭璞一样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一代风水大师。
易经术数(146部):92 青囊序-唐-杨筠松
《青囊序》是唐代的杨筠松所著。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世称为“杨救贫”,是唐代的风水大师。他精通堪舆术,并在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杨筠松的著作丰富,其中包括《青囊奥语》、《撼龙经》、《立锥赋》等多部作品。
关于《青囊序》的具体内容,它主要探讨了风水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其中强调了对山水形势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观察来推断地势的吉凶。例如,“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龙分两片阴阳取,水对三叉细认踪”等句,都是对风水学中重要概念的具体阐述。
此外,《青囊序》也包含了一些深奥的哲理,比如阴阳相生相克、五行运转等,这些都是风水学背后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地势的吉凶,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易经术数(146部):93 青乌经-秦-樗里子
《青乌经》并非秦代的樗里子所著,而是相传为汉代青乌子所撰的风水学著作。青乌子,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家,其姓名已不可考。
《青乌经》作为一部风水学经典,主要论述了风水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它强调了观察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山脉、水流、地形等因素,以此来判断一个地方的吉凶祸福。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风水学中的基本原则,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
樗里子,又称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的秦国宗室和名将。他足智多谋,擅长外交和军事,并精通韬略。他辅佐秦惠文王,为秦国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后世堪舆家尊其为“樗里先师”,但他并非《青乌经》的作者。
易经术数(146部):94 穷通宝鉴-明-余春台
《穷通宝鉴》并非明朝余春台所著,而是他根据江湖旧籍《栏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的作品。据说,《栏江网》是江湖人士压箱底的秘本,由于数百年间传抄错误甚多,余春台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在清朝光绪年间,余春台热衷诗词文学与术数命理,友人向他推荐此书,建议他为此书作注疏,以填补子平命理学在“调候”论命法上的一块空白。他批阅后发现此书论述精细、取舍得当,便以毕生精力反复研读,潜心挖掘其中奥义,并细加编撰,删繁就简,最终编纂成书,并重新命名为《穷通宝鉴》。
在民国时期,此书又经徐乐吾作注,他结合自身的算命经验与推命法则,对《穷通宝鉴》进行了增补和评注,使得书中的逻辑更加清晰,哲学思想更加浓厚,对后世命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穷通宝鉴》为中国的“命学四书”之一,与《三命通会》《滴天髓》《子平真诠》齐名。它是诸多命理著作中内容最易懂的一部古籍,更重要的是,它首次提出“调候”这一独特的论命方法。该书论命的主要依据是落实立足于每月的实际气候与日主之间的关系,依实际天时气候情况优先于月令禀受之正五行来论述命局。
+1
《三命通会》是明朝进士万民英所著的命理学著作。万民英(1522壬午年——1603癸卯年),字汝豪,号育吾,其先祖为江夏人。他先后担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务。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三命通会》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命通会》共十二卷,前九卷分列了十天干,每天干以日为主,以月为核心时为辅,定人吉凶。后三卷记载了大量的平古歌赋,极具实际操作指导意义。该书总结了八字推命术二百多年发展的历史,撷取其中的精华,摒弃了一些繁琐无稽的说法,使八字推命的体系更加完备,八字推命术至此达到理论的巅峰。
在体系和构成上,《三命通会》以正宗古命法和财官格局命法为主,是空前绝后的八字命理学的集大成之作。万氏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无论十神、格局、神煞、纳音论命,都有其道理和应验性,关键是能否掌握各自的精髓和运用方法。
此外,《三命通会》与《渊海子平》在格局方面是大致相同,但并不代表这两本书之作者就是相同时代的人物。《渊海子平》是属于京房易系统,只有论十神、六亲,而没有推论到清代特色之用神、喜忌的细节处。而《三命通会》大约要比《渊海子平》晚一百年左右。
根据万民英的生卒时间,可以推断《三命通会》的成书时间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年-1603年),但是具体成书时间不详。根据其墓志铭推测,可能是在万民英隐居期间(1590年-1603年)创作完成。
+2
《滴天髓》是中国古代命理学的重要著作,相传为宋人京图撰,明人刘基注。然而,也有说法认为《滴天髓》非一时之作,亦非一人之手,而是历代命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清代道光年间,命学家任铁樵为该书进行了系统注疏,并辅以大量命例加以说明,使其成为结构严谨的体系。
《滴天髓》以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核心,详细论述了八字命理的各种情形。其中,原著以七言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八字算命的理论和思路,内容涵盖了天干、地支、体用、衰旺、中和、源流、通关、刚柔、顺逆、寒暖、燥湿、隐显和众寡等众多篇章。尽管原文仅三千余字,但内容却无比玄妙,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精髓。
在《滴天髓》中,强调了五行相生的流通关系在八字组合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详细解释了官杀等概念,指出官杀是指克制命主的力量,其中官是善意的克制,而杀则是恶意的攻击。此外,《滴天髓》还注重干支总论,强调富贵福寿的永久性。
自《滴天髓》面世以来,它在命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众多命理学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述深刻。
+3
《子平真诠》是中国传统命理学著作,为清代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所著。该书在命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子平命理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共四十八章,从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讲述气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日干旺衰的判断。第八章开始深入探讨格局论题,包括用神、相神的概念和变化,以及格局的高低变化等。从第二十三章到第三十章,重点分析六亲,并结合格局进行阐释。最后,论述官、财、印、食、杀、伤以及阳刃、建禄等用神与杂格的特征和行运。
《子平真诠》以格局理论为主,重在格局,首在用神。通过分析格神、喜神、日主等各自主次、前后关系,进而判断格局的喜忌、高低和成败。它汇集了古代四柱所着重考察、实践的重要观念,如“易学经典”和“道德经”,并创立了“四柱”学说,将天、地、人、物的信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此外,《子平真诠》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命理学。它使深奥的易学知识变得更容易阅读与理解,为正在经历爱情不幸和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了一种通过理解和应用传统命理学来改善自己命运的可能。
易经术数(146部):95 人伦大统赋-金-张行简
《人伦大统赋》是金代尚书张行简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张行简,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他聪明好学,博通经史,才华出众,历史上称赞他“颖悟力学,淹贯经史”。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他考中状元,任翰林文学,后官至太子太傅,卒后谥文正。
《人伦大统赋》是古代人体五行学说的精髓,也是《四库全书》仅收录的四部相书之一。全书旁征博引,集相术众家之长,是古人选拔人才、洞悉人心的重要参考。它深入探讨了人体的五行学说,包括骨法、气色等方面,以此来推断人的贵贱、贫富、贤愚、寿夭等。例如,书中提到“骨法者,四体之干,有形象列部分,一成而不可变,欲识贵贱、贫富、贤愚、寿夭,章章可验矣。”
张行简的《人伦大统赋》不仅是对古代相学的重要贡献,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和研究古代人体五行学说的宝贵资料。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相学并非科学,其观点和解释并未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因此,在阅读和研究《人伦大统赋》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盲目迷信。
易经术数(146部):96 人子须知-明-徐善继和徐善述
《人子须知》实际上是由明朝的徐善继和徐善述兄弟所著。徐氏兄弟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少年时业儒,遭遇家难后转而研究堪舆之学,并游学四方,最终著成此书。
《人子须知》是一部具体阐述风水理论和风水应用的著作。它主要从龙、穴、砂、水四个方面来讲述地理知识,以此来判断一个地方的好坏。此外,该书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应用风水学的途径。
易经术数(146部):97 壬归-清-佚名
《壬归》是清代的一部佚名著作,主要涉及大六壬占卜的旨归。大六壬是中国古代占卜法之一,其原理依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在《壬归》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六壬占卜方法的深入剖析和阐述,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占卜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易经术数(146部):98 壬学琐记-清-程树勋
《壬学琐记》是清代程树勋所著的一部关于壬学的著作。壬学,即大六壬之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术数。程树勋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大六壬的种种知识,对于大六壬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探讨。
在《壬学琐记》中,程树勋不仅介绍了大六壬的基本原理和占卜方法,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占验,展示了壬学的实际应用和效果。此外,他还对壬学的各种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壬学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程树勋在书中还强调了壬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认为壬学并非简单的迷信或占卜,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实用价值的学问。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占验案例,证明了壬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易经术数(146部):99 壬占汇选-清-程树勋
《壬占汇选》是清代壬家程树勋编辑、誊抄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集录了中国历代六壬名著中的所有经典占验案例。这部书被视为古今壬书占案中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六壬占卜的各个方面,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程树勋在编辑《壬占汇选》时,不仅对各种占验案例进行了详尽的收集和整理,还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夹注。这使得《壬占汇选》不仅具有资料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程树勋在书中展现了对壬学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他通过对各种占验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壬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壬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壬占汇选》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占卜文化的独特魅力。它展示了壬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易经术数(146部):100 入地眼全书-宋-静道
《入地眼全书》并非宋代的静道所著,而是北宋时期的辜托长老所著。这本书在风水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注重实用,将龙、穴、砂、水、向五字互相发明,言峦头兼讲理气,言理气带讲峦头,体用赅备。此外,它的条分缕析、妙谛俱现的特点使得读者能够轻易理解并学习。
共20页 上一页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